今天上兒導時
將對邱貴芬老師演講的疑問向郭老師尋求答案
:關於老師談到英國文學和原住民文學的學術研究時
面對兩者皆非自身文化時的選擇,對我來說產生了矛盾.
郭老師每次說話 都讓我覺得很率真
有刺中的感覺
從第一次兒導的提問就有這樣深刻的感受:關於水的本質?以及兒童的本質?
老師總是很直接的就說:我並不覺得...
這次老師的回答讓我覺得很明白 再清楚不過的答案了
老師提到有三個大項的學術研究是可以跨國界的1.性別2.後殖民3.環境(生態)
當一個學術研究想要進入國際間的場域時,必須要考量到學術現實面,-有沒有人會理你?
以邱貴芬老師做例子:在國際的場域談到莎士比亞,一堆外國人看他,是不會在乎他的研究,
因為會有另一票同文同種的人做出更棒的研究
但是,如果在那樣的地方提出台灣原住民的獨特性,那就會被注意到或是被關切到
必須關心的是自己的研究是否能和你的場域產生對話,而那樣的場域是不是你在意的學門?
現在研究者的研究背景若是能加上跨領域的學門,做出結合性,發展出新的脈絡,
那將會在學術圈開展出一片美好的天空
在這段期間,我一直在和我自己對話,我來念兒文所到底是為了甚麼?
為了碩士?為了興趣?為了體驗學生?
我真的只是單純的有興趣,想學多一點,而對於未來沒有太大的奢求,
不管是要進入學術領域,還是要往博士發展等,
我只希望能對有興趣的事物做更深刻的體驗和感受,
很認真.開心的過每一天
對於需要謹慎考慮的未來目前也就先擱置一旁吧
畢竟計畫趕不上變化
希望自己的得失心不要變得太高
在現在還能引以為傲的接受各種可能心態
能對喜愛的是保持熱情
像赤子一樣
不在乎太多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